冬奥会不只是运动技能的比拼,更是科技含量的较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要以冬奥会为契机,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冰雪产业深度融合,在生态环境、建筑场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示范一批新晋成果。日前,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新发展格局与北京冬奥”峰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从各自角度对冬奥会筹备、特别是对后冬奥时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冬奥会所辐射的前沿科技话题引发众多思考,正如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所言:北京冬奥会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冰雪事业发展融合的重要力量。
冰雪科学基础研究面临挑战
我国冰雪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对于冰雪项目的科学研究也相对滞后。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谈到:“在冰雪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北京冬奥会还存在挑战。”
王飞腾表示,一是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特别是北京冬残奥会将在3月份举办,高温、降雨、沙尘等极端天气都会为北京冬残奥会带来挑战;二是冰雪产业高耗能、高耗水,滑雪场大多位于生态脆弱、设备不全的山区,对发展绿色、节能、节水、环保型和智慧型的滑雪场提出一系列挑战。“目前,在北京冬奥组委支持下,我们启动了‘科技冬奥’专项工作,开始组建冰雪产业科技创新联合团队。在未来5至10年,通过加强冰雪科学基础研究,进而带动应用研究,冰雪产业科研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大力提升。”王飞腾说。
金牌之争触发科技大战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助推奥运会越发明显,金牌背后隐藏着“科技大战”——荷兰把近百年的冰鞋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速度;平昌冬奥会制冷设备可以节约60%以上的热能;一些冰壶队已经装备上带有“记忆功能”的冰壶刷……
《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社长尚进从2003年开始一直研究数字经济、城市社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他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新的创新应用手段不断出现,看到创新的整体方向也在发生剧变。尚进认为,在北京冬奥会这么重大的体育赛事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会产生巨大的支撑作用,在北京冬奥赛场上的各个环节展现出来的科技,也可以作为很重要的奥运遗产,进一步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能够给其他国家提供新的启示。
“从现在全世界经济格局而言,谁把握了创新的话语权,谁就把握了世界经济的分配权,创新在全世界经济生产链中占首要位置。当前国际国内局势下,我们期待将中国推向‘世界创新工厂’的角色,通过奥运这个人类体育史上的重大赛事活动,最终形成创新产业闭环,并推动产业闭环进一步在后奥运时期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尚进说。
深度参与考验科技智慧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之时,北京电视台开通了冬奥纪实频道;倒计时500天时,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奥运频道,大大加强了奥林匹克的宣传力度。据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岑传理回忆,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只有4个电视媒体记者参与报道,当时是用电影胶片进行报道;到1988年已经形成全媒体直播,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超过了400小时;因为高清电视的诞生,1998年长野冬奥会实现了全高清覆盖,2018年平昌冬奥会用上了云技术。云技术和5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短视频的出现,使得观众在手机上以及其他随身电子设备上就可以非常便捷地看到奥运会盛况。
尚进表示,能否通过新的技术创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奥运中,这也考验着专家学者的智慧。对于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残疾人、务工群体,能否通过更便利的方式深度参与奥运,为冬奥会举办过程进行服务,贡献力量,这是包容性的概念。在北京冬奥会里,包容性应该成为一张名片,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冬奥遗产。(转自12月18日《中国体育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