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完成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建改建112条市民健身步道、76个市民球场和345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为1.7万余处社区体育设施建立信息库;体育技能培训配送至全市556个爱心暑托班及安心暑托班,惠及青少年超过6万人次;十四冬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18年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496.11亿元,同比增长14.1%;赛事之都建设不断推进,全年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57项163次……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暨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一系列数据显示了2019年上海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总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体育发展模式,提高体育治理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民健身在巩固中进行创新。建成上海市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评选21条“魔都最美健身步道;与相关部门合力建成82个智慧健康小屋;在殷行与康健等街道试点落地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在虹口、杨浦等区推进社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在静安区试点利用消费券方式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健身;首次与团市委、市妇联合作配送体育技能培训,提升青少年体育服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广泛调动各类办赛主体积极性开展城市业余联赛近6000场,参赛人数达330万余人次,使群众赛事活动更丰富多彩。开展的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包括技能培训、讲座、青少年体育基础等各类课程6792场次,覆盖上海205个街道,吸引19万人次参与。
随着上海先后印发了《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竞技体育的顶层设计得以强化,在调整中有所提升。第十四届全冬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选调210名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家各层级队伍集训,数量和质量均超过往年。科医教保障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体育科技项目立项44项,一线教练员各类培训近300人次,并愈加夯实反兴奋剂工作。
体育产业在转型中也有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2018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496.11亿元,增加值556.90亿元。浦东足球场、上海国际马术中心等一批体育重大设施项目建设加快。
此外,上海在探索中努力推进体育职能转变、改革、场馆运营新路径以及体育法治和文化建设。如注销14家“僵尸组织”,整改17家“问题组织”,创新开展40家社会组织财务审计和法人代表进行年度述职,新成立壁球协会等一批社会组织。
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东京奥运会、备战陕西全运会的关键之年。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会上表示,上海体育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的势和时,用“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开展体育工作,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要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筹办好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等,积极助力健康上海建设。依托科技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构建新体系,打好东京奥运,推动冰雪运动等快速发展。加大体育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三大球”、体育场馆和社会组织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立足长远夯实基础,编制体育“十四五”规划、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等。(转自1月20日《中国体育报》05版)